这段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,当时,生活并不宽裕的内蒙古牧民们,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名来自上海、江苏、安徽等省市、嗷嗷待哺的汉族孤儿,在草原上,牧民们把这些南方孩子亲切地唤为“国家的孩子”。

上世纪60年代初,上海、江苏、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儿院,因为食品短缺,3000多名幼小孤儿营养不良。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,大规模接收南方孤儿的工作在千里草原全面展开。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专门接收安置机构,抽调了一批医护和保育人员,分批赶赴上海、江苏、安徽等地接孩子,并负责孩子们的医疗保育工作。
从1960年初至1963年,内蒙古呼和浩特市、锡林郭勒盟、乌兰察布盟、伊克昭盟等地先后接纳了来自上海、江苏、安徽等地的3000余名孤儿。这些孩子多数只有两三岁,大的不过七岁,最小的只有七八个月。牧民们非常心疼也非常喜欢这些来自远方的孩子,一些牧民骑着马、赶着勒勒车从几百里外赶来领养,有的牧民一家就收养了五六个孩子。牧民们把孩子接回自家的蒙古包,把这些孤儿视为“国家的孩子”,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精心抚养,这些既是孤儿又非孤儿的孩子个个长大成人。“三千孤儿和他们的草原母亲”也成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佳话。
朗诵者:付娜